太原王氏:忠信诚实的做人理念

首页    经典    太原王氏:忠信诚实的做人理念

1-1P9141G637

 

1997年8月18日,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正式向游人开放,迄今20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几乎所有看罢王家大院的人,无不为王家大院建筑群的宏伟、厚重、精美而震撼。王家大院所在的静升镇,也因王家大院以及其它众多文物古迹而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命名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并名列榜首。那么,王家大院建筑群何以会在众多大院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在一座座崛起的大院里面,到底承载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元素”?

忠信诚实的做人理念

王家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其重要的一条就是王家人一直秉承了“忠信诚实”的做人理念。静升王家乃太原王氏后裔,先祖早年从太原迁至灵石县沟营村(今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王氏先祖王实离开沟营村,定居静升村。王实共有兄弟四人,分别叫王忠、王信、王诚、王实,朴实的名字,真实反映出王家人的做人理念。王实到静升后,务农之余以卖豆腐为生,为人实在,做生意更实在,因此他的生意特别好。一个“忠信诚实”,让这一家外来户很快在静升立住了脚,扎牢了根。

在此后的数百年里,“忠信诚实”一直是王家人秉承的“道义”。在王家,只有奉行“忠信诚实”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有社会地位,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族人争相效仿。清康熙年间,十五世王寅德与商友合开店铺,利害共担,按股分红。后来,商友因病辞世,安葬诸事他全力以赴,并如期将红利付给其遗孀、孤子,分文不少。有人认为其子不参加经营,应减分红。王寅德却说:“信义为重,钱值几何?”待商友之子成人,王寅德又助其娶妻立业。

嘉庆年间,十七世王汝砺在沁州经商,与一商友朝夕相处,过往甚密。一天,他到商友店铺,正遇商友与伙计清点案上数十枚银锭。次日启程准备去南方进货时,发现少了一锭。商友差店中伙计将此事告知王汝砺,王答道:“我与你家掌柜开玩笑,把银锭藏了起来。”随即,他将同一式样的一枚银锭派人送去。谁知商友年终扫除时,发现银柜旁竹篓中有一枚银锭,方知错待了王汝砺。商友归还银锭,再三赔礼。一时,成为沁州商界美谈。

光绪末年,二十世王廷仪在京“恒源当”学徒,当铺规定:“凡典当之物,不到期者,不予取;非本人来者,不予取;逾期不赎者,当铺处置。”某日,掌柜要将一盒玉珠卖给一位阔太太,王廷仪告诉掌柜:“此玉尚差一日方到当期,不可出售。”可掌柜不听其言,责怪他多事,命他开柜取货,他遵命去取钥匙,但几次都没找到钥匙,最后找来一把,却开不了锁,玉珠自然无法成交。对此,掌柜大声责骂他,并扬言要扣他三个月的薪水,解雇走人。次日,玉珠当主如期来赎,他奉命开锁,一切顺当,没有半点差误。事后,东家与王廷仪谈及此事,他答道:“诚信二字值千金,没有信誉,恒源当能恒久吗?”东家与掌柜听后大喜。不久,王廷仪被提升为二掌柜。

 

汾河水浩浩南去,王家人生生不息。当我们回望历史,不难看出,“忠信诚实”犹如这方水土上的草木一样,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早已丰茂成弥足珍贵的地域文化。

 

1-1P9141G639

红门堡

义利并举的经商之道

在数百年的时光流转里,足以改朝换代,足以沧海桑田,也足以让王家人实实在在明白“义利并举”的道理。静升王家由农及商,以商贾兴家,以耕读入仕,而后人丁兴旺,家业渐大。明朝天启年间,王家在士农工商诸方面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他们靠得就是“义利并举”,甚至先“义”后“利”。

王家人倡导的“义”一是表现在和同道做生意上。他们不仅懂得吃苦、吃亏,更懂得吃屈。王家人讲究的是合作、共赢。秉承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能让商友吃亏。他们用“道义”广交朋友;凭“良心”汇通天下。据史料记载,好多商友与王家合作关系维系达百年之久。王家的生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其中心点就是一个“义”字。

另一表现在对乡土、乡亲回馈的“义”上。王家发迹之后,他们的门楣上高悬“为善最乐”匾额。把“义”字挥洒到极致。

十五世王梦鹏把王家基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他也是将“义利并举”弘扬得最好的一位代表人物。可以说,是王家的“义”让他获得了人生的极大成功。凡是公益善事,他都竭力倡导,从不怠慢。他办义学、建义仓、立义冢、修桥梁、纂族谱、筑道路、焚借券、济贫困,样样走在前头。乾隆十九年,他修静升、马和村路。之后,他的儿子王中极继续修筑,将古道入后悔沟的一百多里山路平整为坦途。并在一个叫墕上的高寒地带两头分建客栈,里面放置几十件皮袄供行人来回遮寒。王梦鹏修建的王公桥,历经数百年,依然在使用。

 康熙八年,王兴旺为解除村民的徭役之苦,捐百十余金;乾隆二十四年,灵石大旱,王如玑率先捐赠“三千金”;十五世王麟趾捐地筑塘、蓄水造渠,并捐资修复县城文庙;二十世王廷仪还将别人卖掉的孩子赎回来将其培育成人等,这些善举都为静升王氏家族振兴了家声,留下了百年光彩。

现有资料表明,仅乾隆、嘉庆年间历次赈灾,王家人累计捐银达18560两和粮食90万石。捐银最多者计4800两,是现开放的视履堡敦厚宅主人刑部山东司郎中十七世王汝聪。其次是刑部陕西司郎中、资政大夫十七世王汝玑,计捐银3000两。

王家在静升起家、发家、旺家,他们奉行 “义利并举”的经商之道,深深包含着对乡土、乡亲的感恩情怀。而静升人、灵石人后来对王家大院的精心呵护,也表达了当地村民对王家人“为善最乐”的感激之情,是一种“双向感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见证。

 

1-1P9141G640

 晋剧《王家大院》剧照

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从卖豆腐起家到富甲天下,绝不是偶然的。王家人靠的是他们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他们的敢为人先不是蛮干,而是审时度势后,他们凭着自己不同凡响的“大智”和“大勇”,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其“智”主要表现在:依靠群体,顺势而为。其“勇”主要表现在:不畏艰险,敢为人先。

他们群体意识极强,深谙“众手划桨开大船”之道。从大处着手,他们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建商会、设会馆,广交朋友,积聚人脉,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从小处着手,他们通过族外联姻,族内同盟,一荣俱荣,一辱俱辱,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样一来,大大增强了王家人的商业竞争实力。

王家人最崇尚和为贵,对于同行,只竞争,不挤兑,但有难处,尽力相帮。遇到同行资金短缺时,予以解困;对于特殊困难者,低息、免息借贷。偶遇亏损严重,濒临倒闭的商家,免除本息。乾隆年间,十五世王梦鹏当众焚毁借券,名扬一时;民国初年,王廷仪以自己的名义收粮,助“崇发厚”复兴,传为佳话。

天时,地利,人和。不仅让王家人有了强大的商业竞争实力,更让他们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眼界更为开阔、目标更为远大,他们以“勇者”的气魄,开始商业“远征”。他们拉着骆驼,走大漠,渡重洋,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随时出没的劫匪,路途艰险,可想而知。

雍正四年春,雍正皇帝和俄国人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同意向俄国开放边境小城恰克图,作为商贸之地。王梦鹏获此消息后,立即率领王家驼队将大包大包茶叶运送到数千里之遥的恰克图,换取俄国人的白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王家人凭着他们的敢为人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商道”。从明初“运粮实边”外出经商开始,到清末民初衰落,外出经商长达500余年。据碑记记载,道光28年、29年,王家商铺达492家,分布在除西藏之外的全国各地。最远南至雷州半岛、北至蒙古科布多、东至奉天和沿海、西至新疆喀什噶尔等地。

规圆矩方的家风传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家人最讲规矩。红门堡的一处匾额上,有“规圆矩方”四个大字。奇特的是“矩”上多了一个点。这不是笔误,意思是在王家做事做人都要做到规矩多一点。

透过宏伟的王家大院建筑群,我们即可窥视出王家人的“规矩”意识。王家大院前前后后修建了二百余年,为什么这么多的院落能够浑然一体,既千篇一律,又变化万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个“礼”字。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个礼就是:尊祖敬宗、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等、内外有差等。一个“礼”字,让整个家族凝聚起来,红门堡大门上的匾额“合堡同宗”就是一个佐证。

家风、家训的传承让王家的“规矩”落在了实处。王家大院建筑群就是秉承着家训文化的精神实质修建的。王家人不仅将“忠信诚实”的做人理念付诸于行动,更寄托于一副副楹联、一块块匾额、一个个雕刻作品上,作为“齐家”精要,让子孙耳染目濡,时刻铭记。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王氏族人王廷璋创建王家大院五堡之一“和义堡”时,借用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右铭》立下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谆谆教诲,跃然“壁”上。

恒贞堡司马院内现存王家的治家理念:勤治生,俭养德,四时足用;忠持己,恕及物,终身可行。这些儒学精华内涵博大,发人深思,将王家人所要遵循的“道义”表达得淋漓尽致。

“清廉文化”是王氏家训文化中的最耀眼的部分。如:过门石“一品清廉”图,刻有单独莲花纹图,象征其高官位显,廉洁奉公。如:桂馨书院高悬“澡身浴德”匾,告诫在此学习的王家子弟不仅要识文断字,更要修养心身,让自己纯洁高尚。东堡门匾额“视履”,告诫王家人经常考察自己行为得失。

《司马光家训》和司马光创作的《训俭示康》是中国家训文化的一颗明珠。在王家大院众多的楹联、匾额中,对司马光家训极力推崇。比如:“传家一篇司马训,课子数卷邺侯书”“效张公多书忍字,法司马厚积阴功”“读君陈篇惟孝友于兄弟,遵司马训积阴德于子孙”。处处彰显清廉俭约之家风。

最能体现家训精髓的还有它的“三雕”,即石雕、砖雕、木雕。可以说其数量之大,工艺之精,内涵之丰富,在北方民居中是十分罕见的。正是它们与整体建筑的天作之合,才使王家大院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使建筑体现出主人强烈的参与意识,体现出主人是在精心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心灵舒适的“人居环境”,使建筑的官气、文气更多于商气,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三雕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含寓意的图案,让人玩味不尽。将王家家训、家风融注于一件件精美的建筑佳作中,留之于世,传之于人。

王家人对于家风的传承还表现在重视教育上。灵石是卜子夏(孔子的学生)传道讲学之处,也是洁惠侯介子推荫庇之地,这里尚文风、重儒学。静升王家自是不甘落后,大兴教育之举。清初,王佐才在柏沟办义学,并置学田20亩,作为办学经费;雍正年间,王生炳捐银千两,分别在村东杨树沟口魁星楼院创建了“养正书塾”,在王家巷创建了“端本书屋”;乾隆初期,王梦鹏在拱秀巷创办了“启蒙义学”;民国初年,王修齐在“怀远堂”创建了灵石第一所女子学校。义学的创建,让静升村文风大振,王家子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静升王家的有钱人都设有私塾,聘请学问深湛、品行端正的名儒为师。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傅山先生曾经多次到王家讲学,傅山之孙傅连苏就是王梦鹏的老师。
为使文脉延续,王家人在村中修建文笔塔,文昌宫、魁星楼,并多次修复乡村极其少见的静升文庙。对于科考的寒门士子,王中立捐银五百两储于宗祠,将所生利息作为“乡试”、“会试”之用。

 

1-1P9141G641

后寝灯火

 

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

王家人在发展、壮大自己的漫漫历程中,他们饱尝了国家动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也通过和朝廷做生意获得的巨大利益,深深体会到国与家的唇齿相依。为此,王家人始终将“兼济天下”作为王家人的最高追求。

王家真正的繁荣昌盛是从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开始,也是和他们奉行的“兼济天下”离不开的。“三藩”之乱,朝廷急需马匹,他们忠于国家、为国分忧,向平阳府捐马24匹,从而赢得官府的信赖,得到为清军筹集军马粮草的特权。奠定了王家成为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的基础,成为王家从创业到兴盛的转折点。

他们“兼济天下”的具体表现还在于重科考。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条途径进入仕途,从而实现报效国家的意愿。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七世王如玉在任贵西道兼理贵州提刑按察司事时,参加了小金川战役,他英勇奋战,血洒疆场;咸丰三年(1853年),二十世王鸿渐任两淮盐运使经历,在太平军攻打扬州时,与城共亡;咸丰四年(1854年),二十世王奎聚在投幕山东阳谷县期间,太平军攻城,他甘愿马革裹尸,终致城破身亡;十七世王如琨在任顺天府督粮通判时,曾两次供职于顺天府乡试、会试庶务,众口留碑;同治之后,二十一世王鸿儒、王鸿翔仍追随左宗棠,被分别任命为甘肃后路粮台、陕西长武县知县和泾州粮台等重任,直到左宗棠剿灭了阿古柏匪帮,遏制了俄、英帝国对新疆的侵略。王氏兄弟还被赏戴花翎、议叙盐运使或盐运司运同等美差。(道德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