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孝道家风”:正家风 首在行孝道

首页    访谈    专家谈“孝道家风”:正家风 首在行孝道

有一首歌谣这样描述孝道与家风的关系:尽孝道,讲传承,一辈做给一辈看,一辈讲给一辈听,一辈跟着一辈学,一辈一辈传家风。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更是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孝道与家风有什么渊源?“以孝传家”靠什么?为何说孝道是“笑道”?为何要在未成年人中重提孝道家风?近日,中央文明办组织“孝道在当代中国”网上系列访谈第二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山东省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家亭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畅谈“孝道家风”。

 

肖群忠教授

肖群忠教授“智者不惑”照。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也,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儒家所言“三达德”的最初表达。图为肖群忠教授在其书房“豳凤轩”正堂“智者不惑”匾前留影,学者读书为学,其志唯在“智者不惑”。图为资料图,由本人提供。

 

王家亭

2014年3月20日,山东省临沂市孝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家亭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中国文明网临沂站 林倩 摄

 

正家风首在行孝道 “人孝”方有“家和” 

 

中国文明网:大多数中国人对“家和万事兴”这句话耳熟能详,其实这是后一句。很多人却不知道这句话的前一句是“人孝百愿成”。孝道与家风有什么渊源和内在关联?

 

肖群忠: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风范和家庭伦理精神。中国传统家庭是以父子亲祖的纵向关系为主枢的,因此,孝就成为家风的核心内容,反过来说,家风也主要是通过孝来传承发扬光大的。因为孝把中国人的亲祖、父母、本身、子孙,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到一起了。

 

王家亭:人孝,才有家和。《孝经》开篇就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道德的源头根本,家风的养成就应该由孝道开始,把孝道作为家风的源头。

 

肖群忠:大家常说“正家风,首在行孝道”。正因为孝道与家风有上述紧密的联系,因此,孝道教化在家风中就成为首要的内容,或者说,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由孝道的教育而形成的。林语堂先生曾经这样解释中国的“教”字,一个“孝”字,一个“文”字,也就是说,教化就是通过文化教人孝,这和《孝经》所讲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王家亭:“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作首。”孝道是家风的根本和基础。试想,如果一个家庭中,子女不孝敬父母,晚辈不尊重长辈,这个家将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家其他方面会好吗?即便是“好”也是暂时的,虚伪的。

 

孝道家风是古今无数家庭的追求

 

家训中孝道篇章极多 建议大家读读《颜氏家训》

 

中国文明网:古代家训家规中讲孝道的篇章极多,有人说份量排名第一的就是孝。事实真是这样吗?给网友们推荐几本?

 

肖群忠:中国家训文本起源很早,如《尚书·无逸》篇是周公还政于成王之后对他所进行的告诫,具有家庭教育的性质,可以视为家训文本最早的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家训著作。其中的忠孝教诲很多:“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建议大家都读一读《颜氏家训》。

 

王家亭:事实的确如此,这样的例子多之又多。如明朝朱柏庐的《朱氏女三字经》开头就是“七八岁,讲伦常,第一事,奉爹娘。”

 

让孝成为家风是从古至今无数家庭的追求

 

中国文明网:家风传承首在传统孝道的发扬光大。古时家风家训中的孝道篇章列举了各项实践细节,对家庭教育列出了具体要求。在中国,家庭教育一直很受重视。

 

肖群忠:让孝成为家风是从古至今无数人们的追求。宋代以后的家训在孝道教化上更趋具体,强调实践性。如司马光在《居家杂仪》《训子孙文》中有言:“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有宾客不敢坐于正厅,升阶不敢由东阶上,下马不敢当厅,凡事不敢自拟于其父。”、“容貌必恭,执事必谨,言语应对必下气怡声,出入起居,必谨抚卫之。”这是古时家风家训中的孝道篇章。是说做为子女,外出时先告诉父母亲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心安。

 

习主席牵母          
     
习近平牵母亲的手散步。资料图片

 

老一辈良好家风 重视孝道亲情

 

说到现代家庭的孝道家风故事,我想起了一件事。前些年,新华出版社曾经出版了一本书,名叫《家风》,记录了董必武、陈云、李先念、彭真、万里等八位第一代革命家的家风和孝道亲情。该书出版首发式时,出版社邀请了一位党史专家和我一起与这几位老一代革命家的子女现场对话,亲身感受到了这些红色家庭的良好家风和孝道亲情。

 

彭真父女情深 女儿75天没脱过衣服日夜陪护

 

有几件事让我至今难忘:一件事是说,彭真委员长在最后病危时,其女儿傅彦,整整75天没脱过衣服,没离开过父母的病房,最多就是趴在那儿睡一会儿,一直培护在父母的身旁,对父母的深情无以复加。听了这件事后,我特别感动,这是多么深厚的父女情深和孝道啊!那么,这种儿女孝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就在于彭真同志注重公私分明,对子女加以教育的良好家风。傅彦说:“我跟老爹学了一个东西,就是‘奉献’两个字。他真的没有他自己。他什么时候都是老百姓怎么样,党怎么样了,国家怎么样了。”

 

习总书记做出孝德榜样 很难想象不爱家的人会真心爱国

 

当然今年最令人感到温暖的故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办公室的几张孝道亲情照片的曝光。2014年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在其办公室发表新年祝辞,其办公室的几张照片被细心的媒体曝光。他与家人推着轮椅上的父亲、他牵母亲的手散步、还有他与夫人年轻时的合影、他骑着自行车载着女儿的照片,充分体现出他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领袖,更是一位家庭生活中的孝子、慈父和贤夫。其实如果一个人不孝顺父母、不热爱家人、不善待子女,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不爱家的人会真心爱国。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孝道亲情的榜样。

 

“不孝”各个年龄层都有 成年人更需率先垂范

 

肖群忠:要形成良好的家风和家庭孝道传统,父母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以孝为例,我们在小时候都受到父母的一种朴素教育,即你今天不孝敬父母,将来你的子孙也不会孝敬你。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失落,现在不孝的人并不全集中在年轻人中,而且也有40-60岁的成年人,不顾父母之养,为一点财产争得兄弟姐妹不合,因此,需要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人进行孝道教育,为人父母者更应率先垂范,对儿孙做出榜样。

 

家训不必生搬硬套模仿 孝道重在践行

 

王家亭: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朱氏女三字经》这样写道:“尽爱敬,职所当,每早起,问安康。寒备火,热扇凉,饥进食,渴进汤。”现在我们不见得非要生搬硬套的模仿这些家训,但要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意识,要从只关注自我,转变为知恩报恩。孝道重在践行,要将“孝”视为一种理所应当的责任。

 

孝道是“笑道” 重在敬亲悦亲

 

中国文明网:有人说,孝道就是“笑道”,除了物质尽孝,更重要的是精神尽“孝”。近日,河北鹿泉一位女大学生因后悔自己常对父母说话很冲,发帖决心改掉毛病,做个孝顺女。这个孝心悔过帖引起很多网友一起悔过。据调查,很多年轻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跟父母发脾气的行为。您觉得,尽孝难在哪里?在家里应该怎样尽孝?

 

养亲不是“能不能”而是“愿不愿”

 

肖群忠:孝道的基本义务主要是养亲、敬亲、悦亲。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在部分家庭里,经济上、生活上的养亲似乎问题不大。当然,能否养亲的问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虽然经济和生活改善了,但仍可以看到一些不孝之子弃亲不养。在养亲问题解决后,最重要的是敬亲、悦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将孝道说成“笑道” 正是对“悦亲”的重视

 

专家访谈封面图2

图为《二十四孝》中“老莱子娱亲”的故事。资料图片

 

悦亲就是让父母亲祖从精神上感到高兴,现在将“孝道”通俗地说成“笑道”,可能就是百姓对“悦亲”的价值的重视。不仅要讲养,更要讲敬,在中国古代亲子之间更加强调上下尊卑之伦理,因此,“敬”强调得较多。现在随着亲子关系的平等化,就更加强调亲爱之情,如何让父母亲祖精神上愉悦就成为孝道的重要内容。《二十四孝》中的“老莱子娱亲”讲的就是娱亲悦亲。其实在儒学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悦亲”故事,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曾经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曾子对自己的父亲曾晳很孝敬,每餐必有酒肉,饭毕将要撤下时,一定问父亲剩下的给谁,如果父亲问这东西是否还有,他一定回答:有。曾晳死后,曾子的儿子曾元奉养曾子,每餐也有酒肉,将要撤下时,不问父亲剩下的给谁。如果父亲问这东西是否还有,他答道:没有了。其实他是想留着预备以后进用,不想给别人。这叫做奉养口舌、躯体,像曾参那样,就可以叫做奉养意旨。侍奉双亲像曾参那样的就可以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我们年轻人可能不好理解孟子讲的这个故事的含义。首先应该明白,在中国古代由于资源贫乏,只有老年人才可以吃肉。虽然曾子父子在客观上都一样给自己的父母供给了酒肉,但其态度却体现了他们对父亲的不同态度,这就是不仅让父亲吃得好,还要吃得高兴,这也就是敬亲悦亲的意思。

 

做不到悦亲,还是对父母无深爱

 

儒家孝道中还讲“色难”,就是说行孝道要做到经常和颜悦色对待父母是很难的。但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悦亲”是在行孝道,就会自觉去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做到让父母亲祖高兴,而不惹他们生气。“孝子之有深爱也,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看来,我们做不到悦亲,还是我们对父母无深爱,如果能像老莱子那样,即使自己已经70多岁了,还著斑斓之衣佯装跌倒讨父母高兴,这种行为未必要模仿,但其悦亲精神令人敬佩。

 

尽孝要“细”和“顺” 千方百计让父母可心

 

王家亭:孔子曾告诫说:“色难”。又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善。至于犬马,皆能有善。不敬何以别乎?”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的当今,让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甚至吃得好穿得好并不是件很难做到的事了。但让父母精神愉悦,乐享天年则是比较难的。这就使人不难理解古代二十四孝中老莱子“戏彩娱亲”的做法了。

 

那么,我们在家里应该怎样尽孝呢?我认为,应尽可能地做好两个字,即“细”、“顺”,即是要细心地从细小之处做起,千方百计让父母可心;“顺”,即是要尽可能顺着父母的心愿来。

 

对父母善意的“顺”也很美丽

 

一提“顺”,有人可能会说,父母的想法要求如果是错误的,你也顺吗?此话谬也。如果你是人父人母,那么你问你自己,你什么时候要求子女做错事来着?退一步说,如果因父母年老糊涂,有的甚至患了老年痴呆病,他(她)有时提出不太合理或无法做到的要求,这时候,你来点善意的“顺”岂不也是很美丽的,可以理解的吗?至于有人硬把“顺”扯到“极端”上去,那又怎么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呢?说得难听点,其人或许对父母缺乏起码的信赖!

 

孝道家风让家族兴盛 老人寿子孙贤

 

中国文明网:给网友分享一下以孝治家的典故故事吧?

 

豪门多几代便衰 但以孝传家的家族却子孙延绵

 

肖群忠: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家规》中,就把“父慈子孝”列为家风第一规制。曾国藩三致祥,首先便是孝致祥。我国历史上以官位和财富著称的豪门大户大多历经几代便告衰落,但以孝义传家的家族却可以子孙延绵。比如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江南郑家,从宋朝延续到了清朝而不衰落,正是因为用孝义做家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比如当代中国二十四孝中的全国道德模范马连花,她家全家有7个民族的子孙,都跟着婆婆马连花接力“孝”。维吾尔族儿媳古丽深受婆婆感染,有什么活都抢着干。古丽说,婆婆当了一辈子的好儿媳,晚辈们也应该让她在晚年当一个幸福的婆婆。这正是良好家风代代传。他们都是因为孝道家风,而老人寿、子孙贤。


马莲花照顾母亲

图为在医院期间,马连花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资料图片

 

“孝王”家族以孝传家 家族现95位高官

 

王家亭:那我跟大家分享一个古代二十四孝中发生在我们临沂的一个“卧冰求鲤”典故吧,说的是汉魏时期大孝子王祥孝敬继母的故事。王祥少时丧母,继母朱氏不慈,为了让亲生儿子继承家业,她千方百计虐待王祥,直至饭里下毒,欲置王祥于死地。但王祥却以德报怨,想方设法孝顺继母,为了满足继母吃上鲜鲤鱼的愿望,冰天雪地在河里凿冰捕鱼,下决心即便用身体暖化坚冰,也要把鱼捉到。后来,他以实际行动感动继母,也因孝而誉满四方,被朝廷选拔为官,直至太尉三公。他的同父异母弟弟王览也因他的影响被称为友爱兄长的典范而做了高官。

 

卧冰求鲤

图为“卧冰求鲤”的典故。资料图片

 

当王祥去世前,他立下遗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从此,王祥王览的家族便以王祥遗训为家训家风,世世代代传承。他们的家族,后来即称为“孝王”。由于他们家族世代以“孝”、“悌”、“德”、“信”、“让”为家风,带来了家族兴盛,名人辈出,历史上曾出现了95位宰相或同级高官,书圣王羲之就是王祥的第四世从孙,王览的四世嫡孙。据史料记载,这个家族的人均寿命,明显高于当时的平均寿命。

 

社会对不孝行为应理直气壮惩戒

 

中国文明网:“孝道家风”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现了不少忤逆不孝事件。近期媒体上就有报道,泸州一个89岁老人朱德珍凌晨被儿子赶出了家门,她养育了5个儿子1个女儿,可儿孙满堂的幸福,她却没能享受到。这种不孝子是不是也应该有所惩戒?但是当前的家风、民风还缺乏具体的惩戒举措。

 

除教育,应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惩戒

 

肖群忠:由于近几十年来我们传统美德的教育与弘扬有所缺失,社会上确实仍然存在一部分人不顾父母之养的不孝恶行。对此种行为,除了教育外,应该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给予惩戒。在传统中国,孝道之所以能够普遍遵行,不仅依赖于教育与自觉,而且还有举孝廉的奖励措施,也离不开“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法律惩戒。因此,社会对不孝行为应该理直气壮的给予惩戒。具体的惩戒措施,立法可能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可通过家族、社区、行政等措施加以惩戒。

 

王家亭手稿

3月20日,王家亭接受本网专访,认真写下手稿。中国文明网临沂站 林倩 摄

 

需在全社会形成抨击不孝行为的风气

 

王家亭:此等不孝之子,理所当然应受到惩戒!《论语》上说:“五刑之属,而罪莫大于不孝。”在我国古代,不孝是一种十恶不赦的大罪,而民间族规、家法中大都有关于惩戒不孝行为的规定,应该说,这对减少不孝行为的发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解放后,国家制定的《婚姻法》特别是这几年出台的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引导人们孝敬父母,关怀老人,惩戒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孝之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仅靠国家法律法规还不够,需要在全社会形成抨击、谴责不孝行为的浓厚氛围和风气。

 

对“孝星”给予褒奖 正面引导也是对反面谴责

 

可喜的是,有些家庭、社区、村庄、社团、企业甚至机关已经制订或正在制订类似的规约,如有的市县规定,公务员不孝敬父母的不提拔不重用;企业发现不孝敬父母的立即除名,卷铺盖走人;社区、村庄不孝敬父母的停发集体福利待遇,民间社团组织拒收不孝敬之子加入等等。同时许多地方开展“孝星”评比,对“孝星”给予褒奖。这种正面引导其实也是对反面的惩戒谴责。

 

村风影响家风 将孝纳入规约应大力推广

 

中国文明网:孝道家风除了家庭的实践,同样需要社会的大力弘扬。在农村,“以孝治村”,把孝道写进村规民约成为一些地方积极推广的理念。比如山东青州的侯王村、张家洼村,河南平顶山的陈寨村、贵州的永安村等等。这些经验是否可以在更广大农村推广?

 

肖群忠:村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家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在村风建设中,主动将孝纳入乡规民约中,这也是中国社会教化的成功经验,当代社会的上述典型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探索,值得肯定推广。

 

王家亭:青州侯王村等地的做法不仅可以,而且应加大在更广大农村推广,不仅应在农村推广而且城镇、社区、企业甚至小学、中学也可以推广。

 

家风培育也是社会的事 让不孝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王家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培育既是家庭成员首先是家长应该认真抓好的事,但同时也是社会的事。我们党和政府的相关部门特别是农村、城镇、社区的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应把培育家风要争取思想的、行政的手段,像抓落实《八项规定》,反对“四风”那样,把倡导孝行的事抓细抓好。要通过正面的倡导,村规民约的制订,甚至要联系每家每户的实际,制定符合本家具体情况的家风家规,让“孝”成为家风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孝行、孝子(女)的大力表彰奖励,通过对不孝人、事的抨击,惩戒,使孝道之风大兴大盛,使不孝之人、事成为人人唾弃直至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矫‘枉’必须过正 ”在时下这种情况还是必须的。

 

对未成年人重提孝道家风 从文化经典浸润开始

 

中国文明网: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强调,抓好友善、孝敬、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在当今社会,如何通过培育家风来弘扬孝道?

 

肖群忠

这是肖群忠教授知命中国照。孔夫子曾经说过:“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五十不仅是一种自然年龄,更是人生境界。愚虽年已届五十,却离知命境界甚远矣!图为资料图片,由本人提供。

 

望家长增强德育自觉 通过家风对子女产生好影响

 

肖群忠:在未成年人中重提孝道家风很有必要。孝,在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在中文中很少被提及,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民间的弘扬孝道活动日益多起来了。这次中宣部部长直接并明确提出将孝敬作为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突破,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近来关于传统美德的系列讲话精神,也符合人民的期待。“子不教、父之过”,家庭在弘扬孝道,对子女进行德育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家庭的智育意识很强,都望子成龙,不惜成本,但却不明白,离开了德性与人品,不做好人,是做不成任何事的。希望家长增强德育的自觉性,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家风的春风化雨,细物润无声地对子女产生好的影响,为他们的人生和人格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国学编成课间体操 教“孝”从文化经典开始

 

中国文明网:对未成年人重提孝道家风,是否可以从《孝经》、《弟子规》等这些文化经典的浸润开始?

 

肖群忠:当然需要啦!要“习”也得先“学”吗!传统美德的失落,首先是我们长期缺乏这方面的宣传教育。俗话说,知书达理,不做可能是由于不知。《孝经》《弟子规》都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文本,要教孝,自然可以从阅读这些文化经典开始。有的中、小学已经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前不久,我在山西介休市去讲孝,考察了一所小学,不仅将《弟子规》作为校本国学选修课,而且还编成课间体操,一边做操锻炼身体,一边在做操的同时还背诵《弟子规》,使身心都得到了锻炼,我当时想,在这所小学读书的孩子,这辈子对《弟子规》肯定会烂熟于心,终生受益。这些做法值得好好推广。

 

王家亭:应该大力借助于文化经典来弘扬孝道。已经这样做的地方,如学校(中小学)或村居,已经取得可喜的效果,尝到了甜头。

 

建议为青少年编一本新《孝道读本》

 

肖群忠:在对青少年人群的孝道养成上,文化经典显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现在很多学校和地方都在提倡读《弟子规》,这是很好的。但由于传统孝道的教训散落在诸多经典著作中,如关于青少年如何行孝道之礼,在《礼记·内则》中有非常详细仔细的规定,但又不可能让青少年直接去读《礼记》,我们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组织一批专家专门为青少年编一本新的《孝道读本》,可以包括规范与故事两方面,前者让青少年懂得怎么做,后者为他们提供孝道楷模。

 

“孝”是珍贵文化遗产 应将其广义内容融入家风

 

中国文明网:提到文化,我们想到了文化经典《孝经》。有人说,《孝经》是一部凝聚中国人亲情的经典,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它只有1800多字,却承载着最厚重的一个字“孝”。专家怎么看?

 

肖群忠:《孝经》确实是儒家经典中一部体量最少却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它一开始就叫“经”,在历史上有500多家注《孝经》的,也有多位皇帝亲自注疏《孝经》,它在民间也影响很大,成为既是经学又是蒙学的一部文本。它是一部专门传孝之书,因此,要弘扬孝道,肯定不能不重视它。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儒家的诸多经典对孝道问题都有广泛论述,如《论语》中也有19处论孝,后代编撰的很多通俗文本如《二十四孝》《后二十四孝》、历代正史上的“孝友传”,后世的《百孝图说》等都从实践上对儒家孝道理论与实践有补充发展,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孝经》,但又不能将之作为弘孝之唯一文本。而且,《孝经》为了突出孝的重要性,所讲的五等人之孝等思想也具有泛孝主义特征,这在现代生活中也未必是可取的。

 

人类只要不用克隆来延续 “孝”就永远需要

 

专家访谈封面图
图为王家亭的长篇小说《孝悌格天》封面及封底。资料图片

 

王家亭:2003年,我在我的长篇小说《孝悌格天》的后记的开头是这样写道:“我是用‘心’——‘孝心’和‘爱心’写这篇小说的。这不仅因为王祥、王览是我的老祖宗,也不仅因为他们的故事对我影响太深太深,更非自诩自己为‘孝子’,而是我清楚的感到我周围的人绝大多数具有一颗‘孝心’和‘爱心’,他们是那么的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同时也是那么地希望得到子女晚辈们的孝敬和周围人的关爱。因此我断言:‘孝’、‘悌’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我再加上一句:人类只要不用克隆来延续,“孝”、“悌”就永远需要。


“孝”是珍贵文化遗产 应将其广义内容融入家风

 

中国文明网:法律可以让人不敢越矩,制度可以让人不能越矩,只有“文化”,可以让人不愿越矩。“孝”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哪里?

 

王家亭: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无论如何评价,都不可否认它更多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养老敬老的基本社会道德,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孝道的狭义是孝敬父母,但其广义是多方面的,她的衍申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如“居处不壮非孝”,“为友不信非孝”,“莅官不敬非孝”、“战阵不勇非孝”,“‘愚忠’‘愚孝’‘非孝’”等等,也就是仁、义、礼、智、信。央视“家风”调查中,大家对家风虽有多种多样的回答,诚信、善良、感恩、责任,等等,但其源头都在一个“孝”字。这些内容融入家风中,对于提升家庭成员素质,树立人生更大目标,激励为家庭、社会、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是非常有益的。

 

弘扬孝道 形成良好家风

 

中国文明网: “孝文化”以孝老敬老爱老为核心,那么用一句话总结,“孝”对于个人、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分别意味着什么?

 

王家亭:孝是为人之本,治家之要,立国之基。讲孝道,正家风,影响民风,匡正社会风气。

 

肖群忠:孝是一种家庭道德,在现代社会不要让其泛化,主要还是弘扬它对“立人”“齐家”之作用。弘扬孝道,形成良好家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共建民族精神家园!

 

(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