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十大慈孝故事(人物)评选 请您投票

首页    中华慈孝节    第三届活动    宁波十大慈孝故事(人物)评选 请您投票

  今日起,第三届中华慈孝节寻找当代宁波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人物)公益活动20个慈孝故事开始接受公众投票,第三届中华慈孝节组委会诚邀社会各界共同评选第三届当代宁波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人物)。

  由宁波市文明办、东南商报、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中共江北区委宣传部(文广局)、东方热线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寻找当代宁波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人物)活动以“树立慈孝楷模 弘扬慈孝文化”为主题,自6月启动以来,通过自荐、公众推荐、媒体推荐等多种方式,共征集到255个故事(人物)。目前已选出其中20个慈孝故事(人物),从今日起公示,东南商报、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东方热线均将开辟慈孝故事专题,接受公众投票,选出当代宁波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人物)。

  这些慈孝故事的主人公都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反映出孝老爱亲的现代文明慈孝观,即有侍奉父母的孝亲事迹,又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慈孝”感人事迹,对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促进作用。市民可通过报纸选票回寄、网络投票等方式对20个慈孝故事(人物)展开投票评选,第三届中华慈孝节组委会将综合投票情况,结合专家意见,选出第三届当代宁波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人物)。公示投票期间,还将设置抽奖环节,参与投票的市民均有机会获赠2012年《东南商报》报卡一份,共20份,送完即止。希望广大市民踊跃参与投票,共同弘扬慈孝文化。

  候选人事迹介绍

  (排序不分先后)

  1、“爱心天使”:专注临终关怀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团队———爱心天使。该团队自2007年年初成立以来,每周末定期下医院为临终病人提供服务。如今团队里有护理学、心理学专业老师,另有医院疼痛科、放射科医生、辅导员老师。临终关怀是一种爱的延续,需要真诚和大爱,帮助病人面对死亡。

  2、董亚娟:孝道倾洒光明村

  镇海区庄市街道光明村有一个人见人夸的孝媳妇——董亚娟。7年前,81岁的婆婆一病不起,5个子女都没法就近照顾她。董亚娟毅然把公公婆婆接进了家,伺候双亲。但好景不长,5年前婆婆过世,2年前公公也不幸中风瘫痪。她毅然辞掉工作,当起了全职护理员。几年如一日,董亚娟的孝道感染着村里每一个人。

  3、卓佳:照顾身患残疾的父母

  14岁的卓佳是奉化市松岙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卓佳的父亲患矮小症驼背,母亲是先天小儿麻痹,家里就小卓佳是健全人。小卓佳五六岁时就帮父母洗碗、打水。11岁时会洗衣服、买菜、做饭。有空时,卓佳帮妈妈做点手工活补贴家用。做家务、照顾身患残疾的父母,已是14岁小卓佳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徐小妃:不是亲女胜似亲女

  徐小妃是海曙区平桥社区有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自2004年成为社区居家养老首批服务员起,徐小妃一直精心服侍社区需要服务的老人。8年时间里,受她照顾的老人已经近10个之多。

  5、姜旭东:大山深处藏大爱

  姜旭东,宁波市江北区清河路3B连锁酒店的一名外来务工人员。自1997年开始,姜旭东先后将3位素不相识的孤寡老人领回家,供养在甘肃陇南山村老家。由于老人们的生日不详,姜旭东把父亲出生的日子作为全体老人的生日。此后,姜旭东每年都会选择在父亲生日的时候,赶回老家,为全体老人过一个热闹的生日。

  6、金森兴:爸爸的“特级护理”

  余姚大隐镇学士桥村金夹岙自然村的金森兴今年17岁了,在他11岁时,他的爸爸在石场劳动时严重受伤致残,失去了劳动能力。当时,他的姐姐在外地读书,奶奶年迈。金森兴极力要求帮妈妈分忧,他每天早上5点不到就起床做早饭,在爸爸病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金森兴每天放学后,他就会到爸爸床前,揉腿、捶背、喂饭、送水。在金森兴的精心护理下,原本只能躺着的父亲如今已能站立慢走了。

  7、陈伟丽:社区义务保姆

  陈伟丽是江东白鹤街道黄鹂社区的一名退休教师。2002年,她提出的在社区成立一支党员义务保姆队的想法,得到了众多党员的响应。在党员义务保姆队成立的10年时间里,由当初的10多人扩展到了现在的50多人。只要是老人有需要的,他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满足老人的需求。

  8、邹黎明:全心照料残疾人

  在慈溪掌起镇五姓点村,提起村残协助理员邹黎明,全村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自2004年开始,邹黎明就投入到残疾人的工作当中去了。2010年,邹黎明出资30余万元,筹备阳光日间照料中心,她还把一年可收租5万元,总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房子改成照料中心的根据地,每天照顾35位残疾人。她为中心配置了管理、医务、护理人员,使残疾人得到的照顾更专业。

  9、陈忠潮:一心扑在老龄工作中

  陈忠潮,相继担任海曙区的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代主任等职务。他是领导心中的好干部,居民心中的“81890”(有求必应)。2007年,他专职做西门街道居家养老工作,一心扑在老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卓越的工作成绩。

  10、沈国娥:敬老助老的慈孝典范

  “敬老助老”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而宁海跃龙街道杏树社区的沈国娥就是一名践行者。除了悉心照顾四代同堂大家庭中的父母、公婆、奶奶,她还经常会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那里的老人端汤送饭,讲老年保健知识。与孤寡老人结对后,她悉心为他们生活上提供方便。沈国娥曾获得过“文明之星”、“优秀助老义工”等荣誉。

  11、吴翠青:照料失明公公20年

  吴翠青,是鄞州区古林镇俞家村很有名气、村民公认的“好媳妇”。吴翠青的公公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她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公公,不怕脏、不怕累、不怕烦,20年如一日。吴翠青用平凡的行为获得了家人的认可和村民的尊敬。

  12、施建丽:情真唤母归

  施建丽出生在余姚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都没有固定的工作。2006年5月,母亲因家庭贫困离家出走,当时的小学生施建丽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且身处逆境的她,仍在小升初时获得全年级前10名的好成绩。当得知母亲回贵州老家的消息后,施建丽就不断地给母亲写信,打电话。一年多以后,她的声声呼唤感动了母亲,一家人再次团聚。

  13、郑时梅:孝亲敬老

  郑时梅是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在郑时梅的带领下,社区获得全国敬老模范社区的称号。她本人在2007年也获得中国家庭服务业2006~2007年度全国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14、陈杏娣:送粥奶奶

  在北仑,64岁的陈杏娣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送粥奶奶”。2011年春节前夕,陈杏娣每天凌晨5点,顶风冒雪将热气腾腾的白米稀饭和姜汤送往火车票代售点,免费分发给排队买票回家的外来务工人员。如今,“送粥奶奶”这个词已经成为当地的爱心品牌。2011年3月,一支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爱心人士的“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组建起来。一个人的爱心行动甚至变成了一场国际志愿者行动。

  15、崔海波:帮农民父亲圆梦

  崔海波,一位农民父亲文学梦背后最坚强的后盾。崔海波的父亲是农校毕业的中专生,酷爱文学。10年前,家里条件好起来,崔海波鼓励父亲实现文学梦想。父亲负责将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写成文字,而她则负责修改、打字、投稿。为了这个提议,崔海波坚守了10年。

  16、张碧芬:夕阳天使

  张碧芬原来是奉化方桥卫生院的医生,从医已经有20多个年头。2001年年初,她辞掉工作,卖掉了自家楼房,筹集到30万元资金,开办了常青休养院。有爱心、孝心、细心、耐心和让老人安心、舒心、开心、放心等“八心”服务是他们立院的服务宗旨。10多年来,张碧芬情系老人,真诚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17、莫蒋珂:家庭的小当家

  莫蒋珂,余姚市三七市镇三七市村莫家岙村民对她赞叹不已,在她三四岁,妈妈患病瘫痪。珂珂学做家务,照顾妈妈。爸爸去田间劳动,珂珂在家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干一大堆家务活。现在的珂珂是16岁的小姑娘了,成绩一直优秀的她,现在就读于余姚第一中学。

  18、朱陈阳:孝顺孩子苦难中成长

  姚北实验学校的朱陈阳5岁时,爸爸因车祸永远地离开了他,一夜之间,他突然懂事了很多。6岁那年,不幸再次降临,他出了严重的车祸,整张脸皮从额头扯下来挂在了下巴上。但是,他昏迷前还忍痛对失声痛哭的妈妈说,“妈妈不哭,阳阳不痛,真的不痛。”幸运的是,他保住了生命,但失去了脑壳。不过,他并没有因为这个失去信心,反而比以前更坚强。

  19、周瑞香:为瘫痪儿子撑起晴空

  在江北洪塘街道姚江社区里,一位78岁的周瑞香老太太为了照顾自己52岁的小儿麻痹症患病儿子,40多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她的儿子在6岁时,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此后祸不单行,她的丈夫在不久之后患中风躺在床上。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这个瘦弱的女人身上,她为一家子的生计四处奔波而无怨无悔。1991年丈夫去世后,她便与儿子相依为命。

  20、娄晓娣:久病床前的孝媳

  15年前,一位朴实的女孩娄晓娣嫁给了慈溪庵东镇海星村村民应国军,从此她便用自己柔弱却又坚强的肩膀,为家人撑起了一片晴空,不仅包揽所有家务,还十余载如一日服侍卧床公公和体弱多病的婆婆。接屎、接尿,洗脚、擦背……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但她从不抱怨,她不仅孝顺公婆,还主动照顾自己身边许多孤寡老人。

  投票说明

  ○每张选票限选10项,复印无效。

  ○选票表格剪下贴至信封背面。

  ○统一寄至宁波市江北区新马路61弄江北区委宣传部,注明收件人名字:应毅,邮编:315020,电话:87668197。

  东南商报记 者 陈爱红 戎美容 实习生 张洋洋 通讯员 王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