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孝文化引领“德治渝北”
德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渝北区在引领城市和乡村德治中,用文化来润育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观,培育起德治的文化基础,形成社会新风尚。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渝北区也不例外,有着自己的特色文化——慈孝文化。
从10岁开始,就扛起了照顾爷爷、奶奶的重担,尽着孝心的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全国美德少年李春铃;拖着残疾的身体,照顾多病的丈夫和公公,支撑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鄢光菊……在渝北区众多“草根英雄”的身上,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慈孝。
渝北正是通过这慈孝文化,润育出了“慈孝渝北”,引领着“德治渝北”。
“全国慈孝之乡”模范辈出
渝北城区
重庆首部反映慈孝主题的公益电影《古路》在全国上映后,感动了无数观众,点燃了人们内心的孝亲之火,并在美国硅谷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影片”奖。
这部影片就是以慈孝模范范文菊、“全国美德少年”李春玲等渝北的慈孝典型为原型拍摄的。这些典型多是出在渝北区古路镇这一“全国慈孝之乡”。
古路镇有长期积淀下来的慈孝文化,2010年,渝北就开始在这里挖掘出“小孝孝于亲长、中孝孝于组织、大孝孝于国家”的慈孝文化。经过多年的不断挖掘打造,如今,被评为“全国慈孝之乡”的古路镇已建起了占地20亩的中华慈孝园、1000平方米的慈孝文化广场、200米的慈孝文化长廊、100平方米的慈孝碑林和300平方米的慈孝文化墙等一批慈孝文化载体。此外,古路镇还被打造成孝廉文化基地,成为党员干部崇孝敬廉的教育基地。
古路的慈孝文化,润育出一批慈孝典型人物。
全国道德模范鄢光菊故事分享会
李春铃就是这“全国慈孝之乡”里的一位践行慈孝文化的典型。出生于古路镇百步梯村的李春铃还在襁褓中时,妈妈就弃家而去,不知所踪。爸爸为了赚钱,到主城区当“棒棒”,一年中很少回家。幼小的春玲只好和年迈的奶奶、爷爷相依为命。
从她记事开始,爷爷就一直躺在病床上。上幼儿园后,春玲就开始学着照顾爷爷,早早地学会了为爷爷煎药、端水,还会把在学校里的事情说给爷爷听。2010年,病重的爷爷没能撑过这一年,撒手而去。爷爷走后,不仅留下了债台高筑的家,还让奶奶因伤心过度而病倒。于是,李春玲每天除了要打理自己的生活、学习外,还要照顾被病痛折磨的奶奶。
从此,家这片天,由瘦弱的她来支撑了。每天清晨,当同龄的孩子们还在温暖的被窝中,她已经将早饭做好端上桌了;当同龄的孩子们才起床的时候,她已经在帮助奶奶喂鸡鸭、打扫房前屋后了。
李春铃的孝心,感动了无数的人,因此被评为全国美德少年、全国优秀少先队员。
慈孝文化成就最美风景
学生阅读“家庭文化三字经”
古路镇挖掘出的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基石。因此,渝北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慈孝文化建设为切入口,通过宣传教育、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将慈孝文化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弘扬慈孝文化内化为全体市民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自觉行动。
如今在渝北区,不管是在城市或乡村,都能受到慈孝文化的熏陶。渝北在全区域内挖掘、培育慈孝文化中,用了文化传播的方式来培育慈孝文化。
在渝北的中、小学都开设有慈孝文化课程,用的就是《孝星》、《孝道》等自编教材。同时,开展慈孝文化进校园“五个一”活动,即每学期举行一次演讲比赛、主办一期黑板报手抄报、开展一次“知心家书”评比、践行一系列敬老爱老活动、评选一批慈孝少年等。
在渝北的普通家庭里,慈孝文化也通过“家风、家教、家训”教育呈现出来。渝北通过“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培育家庭美德、家庭文化;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家训、家规、家谱里的慈孝内容,并支持开展翻修家族族谱、楹联慈孝文化创作展示、姓氏宗亲联谊会等民间活动,倡导家庭成员间相互学习慈孝行为,使慈孝成为家庭成员的行动自觉。
在机关、社区、小区里,则以挂新二十四孝等为主要内容的画图,为市民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行孝标准;设立善行义举榜,张贴公示先进慈孝模范人物,让大家“学有示范、行有榜样”。同时,结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主题公园建设,在龙兴古镇、双龙湖公园等地打造颇具视觉冲击力的慈孝文化景观。通过加强宗祠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刘家祠堂、规划建设慈孝文化展览馆等,让慈孝文化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用文化传播中,渝北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慈孝文化。
目前,渝北联合华东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教授和社会知名人士,成立了重庆慈孝文化促进会,对慈孝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挖掘提炼渝北原有传说、歌谣、祭祀、习俗、民间艺术品中的慈孝元素,创作出版了《慈孝行为规范》《孝道》等书籍,印刷10多万套在市民中免费发放;对原有慈孝教材《寸草心》进行二次修编,分设小学、初中、高中3个版本,并将此纳入地方(校本)教材。
慈孝文化润育“慈孝渝北”
学生参观家风家训主题宣传栏
对社会讲慈怀,在家庭里能尽孝。这在渝北已经形成一种新风尚。
慈孝文化,润育出了“慈孝渝北”。
罗雪琴是渝北龙兴街道的一位普通干部,2000年,她的丈夫去逝后,留下幼小的孩子及年迈的公婆和智障的小叔。18年来,她没有嫌弃这个家,而是一个人苦苦地撑起了这个家,尽孝公婆,照顾小叔子。
如今,她的公公已83岁,因髋关节骨折做过手术,腿脚不方便;婆婆也有78岁,髋关节骨折做过手术,还有白内障,腿脚不灵活,体弱多病;48岁的小叔高度智力障碍,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一家人过着虽然不富有,但很平淡的生活。
在石船镇渝长西街,居民们每天都能看到一个中年男子在摆摊修鞋,一个中年女子在擦皮鞋,旁边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直到下午收摊才回家。这名中年男子名叫黄子伟,在这条街上摆摊已经26年。26年来,他一直照顾着有轻微智力残疾的妻子和86岁的老母亲。
在渝北,像这样尽慈尽孝的普通市民和农民,在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都有。他们的慈怀和孝心,也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乡邻们的敬佩。
慈孝文化润育出了一大批慈孝人物、慈孝家庭。渝北每年进行的“慈孝家庭”“慈孝之星”“慈孝少年”“好公公”“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都有一大批人物当选。而这些群众身边的慈孝典范,又激励着更多的身边人,弘扬慈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讲慈怀,尽孝道。
慈孝文化,已润育出了社会和谐、家庭和美的“慈孝渝北”。
慈孝文化夯实德治基础
学生参观家风家训主题广场
“用典型引领慈孝新风尚,引领德治。”渝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在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和创新城市社区治理中,渝北利用“慈孝渝北”的文化基础,引领建设“德治渝北”。
在典型引领中,渝北将所挖掘、培育出的全国优秀少先队员李春铃等慈孝人物典型的事迹,在新春佳节期间印在挂历上,免费发给市民和村民,把慈孝示范和教育渗透到了全区群众的生活中,引导市民和农民自觉地养成好的家风、好的社会风尚。
在用慈孝文化引领德治中,渝北还通过请专家、律师等,向群众宣讲慈孝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区里邀请了西南政法大学的相关教授以及优秀律师等,组成慈孝德治宣讲团,深入到镇街、村居、学校等进行巡讲把深厚的慈孝传统文化宣传到群众中。目前,这用慈孝文化引领德治的宣讲,已讲了200余场,使3万多名市民和农民现场受到德治的教育。
在慈孝文化引领德治中,渝北还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在村和社区开设慈孝讲堂,定期组织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讲述自己如何讲慈怀、尽孝道,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用文艺引领德治,这是渝北常年坚持的方式。区里抽调业余文艺骨干,组成了22支文艺小分队,创作编排了舞台剧《母亲》、折子戏《三家福》、小品《夕阳红》、《父慈子孝》等,以及一大批故事、评书、金钱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利用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到社区和乡村演出,让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德治教育。
慈孝文化引领的“德治渝北”建设,已成为渝北德治体系中的重要治理方式,并收到引导城乡居民养成好的习惯,争做好人、争当道德典型的效果。
(重庆日报 赵东旭 王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