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录——国通商银行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商业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是国人创办的第一家商业银行,也是我国首家获准政府批准发行钞票的银行,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总行设于上海黄浦路(今中山东一路76号)。
同年,该行即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广州等地开办分行,民国十年(1921)以后,还在南京、宁波(在江北岸老外滩)、汉口成立三家分行,这是中国传统金融业迈向现代化的标志。
宁波商人叶澄衷、严信厚、朱葆三等是该行的创办人与大股东。到了民国初年,这家银行的董事长是傅筱庵,常务董事是徐圣禅、孙衡甫、谢光甫、中国通商银行朱子奎,事务局理事有厉树雄,业务理事俞佐庭,几乎成为宁波人的“天下”了。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而中国也需要有自己的银行来调剂资金,1896年11月大官僚、铁路总办盛宣怀向清廷建议,“铸银币、开银行两端,实为商务之权舆。”“要振兴实业,非改革那些资本小,范围狭的金融机构、钱庄、票号、银号不可。”12月7日,清帝正式批准盛宣怀“招商集股,合力兴办”银行。
该行成立时资本额为白银500万两,分作5万股,每股100两,先收股本250万两,各总董认招华股100万两。初创时,该行业务扩展很快,但1899年以后,业务陷入困境。至1905年,该行只有北京、汉口两个分行和烟台一个支行勉强维持。
从1905年起,由于铁路外债存款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该行业务开始全面好转。辛亥革命前夕,该行可以运用的资金已高达1000万两,资金实力远远超过钱庄。此间该行的存款主要来自清政府的存款、盛宣怀控制的企业和铁路外债存款,贷款方向主要是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该行支持国营企业,放贷给清政府兴办近代工业,对华资私营工业企业也予以一定的扶助。
该行成立时,获得户部批准发行银圆和银两两种钞票,发行有不同面额的纸币共235万元和银两粮票共50万两。1904年,该行又发行了5元、10元、50元,共50万元,钞票的票面上都印有美德伦或马歇尔的英文签字。
通商银行宁波分行于民国十年(1921)建立,是该行在上海外所设立的第一家分行,由余均任经理。行址在江北岸。民国二十五年6月28日迁入外马路23号新大楼,这是在当时宁波最高,也是最雄伟的一座建筑物。搬迁新址时,上海总行董事长杜月笙来甬主持。常董傅筱庵、徐圣禅和旅沪名人王晓籁、金廷荪、俞佐庭、蒉延芳、竺梅先等专程前来致贺。通商宁波分行成立后,以发行钞券为主,直到民国十九年,存款余额不过10万元左右,汇划业务仅英美烟草公司等少数几家,全年利润只有1万元,是宁波所有银行中业务量最少,盈利最低的银行之一,不及钱业中的一家小同行。民国二十一年开始,办理定活期和往来存款,开拓放款、押汇、贴现等业务。次年,存款上升到50万元。民国二十五年,宁波分行进行改组,由周大烈任经理,时值钱业风潮之后,乃冻结放款,力事收缩,业务趋于停顿,宁波沦陷时停业。抗战胜利后的民国三十五年10月3日复业,由总行重新拨给营业运用基金400万元,仍由周大烈任经理,共有员工19人,存放业务一度有所开展。不久,通货膨胀,物价暴涨,复处停业状态,宁波解放后,通商银行宁波分行停业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