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忠诚,厚道,勤奋,努力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务。
朱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对他影响最深的是母亲钟氏,一生俭朴、热爱劳动是母亲为朱德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影响着朱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养成了勤俭廉洁的好习惯,一生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
“忠诚,厚道,勤奋,努力”,这八个字就是朱家家风的重要内涵。
朱德生活节俭,一套军装要穿好多年,一双袜子补了又补。他凡事都身体力行,并教育孩子们从洗衣服、洗袜子、缝纽扣等小事做起,学会独立生活,不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种潜移默化的家风,在朱德子孙们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朱德只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叫朱琦,女儿叫朱敏。战争年代由于四处奔波,两个孩子都没有跟他在一起生活。
1941年朱敏进入苏联国际儿童院学习,苏德战争爆发后,国际儿童院所在地被德军攻占,1943年8月,朱敏同国际儿童院的部分儿童被纳粹德国送进法西斯集中营做苦工,由于未暴露身份,有幸活了下来。
身在延安的朱德夫妇,并不知道女儿这段死里逃生的经历,因此这封信朱敏也没有收到,直到德国投降后,她于1945年重新回到苏联国际儿童院,才读到父母亲于1943年写来的家信。
在给女儿的信中,他说,“你在战争中应当一面服务,一面读书,脑力同体力都要同时并练为好”,同时,要好好学习并“回来作些建国事业为是”,话虽不多,但字字千钧。
一方面体现了对女儿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也对其建设新中国寄予了厚望。
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十分强调言传身教。朱德可以称为此方面的典范,他一生勤奋学习,即使在最紧张、最艰苦的岁月里,也从不放松学习。
在太行山里,他曾拿着一只小板凳,和大家一起坐在梨园中,听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课程。正是由于他的率先垂范,在家庭中,树立了一种注重学习的家风,培养了子女注重学习的好习惯。
(炎黄寻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