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孝文化比较之我见

首页    访谈    中西方孝文化比较之我见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道,伴随着家庭的产生开始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自西周时起,经历了丰富的时代变迁。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遵守孝道,尊敬老人。国家是“大家”,个人的家庭就是小家,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家族血亲的重要性,进而对孝的观念逐渐的根深蒂固。家是社会的重要核心,良好的家庭关系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比较其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对于中西方孝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孝文化;西方孝文化;比较;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其中“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子女对父母的孝心表达了子女对父母长辈的爱和尊重,同时赡养父母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本文将对中西方孝道进行比较分析,力求更清楚地解读孝道的涵义,促进中西方孝文化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孝文化发展概况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不曾间断的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被当作是修身的最基本的道德之一。 “孝”不仅指的是孝敬父母,更成为几千年来设计统治秩序的重要的社会规范问题。《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释词解义的著作,其中对“孝”这样定义:“善父母为孝。”即善事父母、尊重父母,是中国古代孝道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儒家思想以“仁”为中心,孟子曾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 告子下》)说明孝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具有崇高的地位,告诉我们要懂得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姐妹。孔子也指出“孝为仁之本”。就是说,要讲仁义道德,先要讲孝,若待自己父母不爱不孝,那如何谈“仁”。《孝经 开宗明义》中认为: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不可以轻易破坏,所以孝顺父母先要爱身体,之后要修德立身。“孝”在《孝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道德的根本就是孝,一切教化大都由此产生。

“孝”是一种生而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是无可厚非的事,百善孝为先,孝顺也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

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他们是生命的创造者和养育者,中国自古以来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是永生难忘的。所以,赡养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子女对父母不仅要“能养”,还要“善养”,用心并竭尽所能的满足父母的需求。但是,赡养父母并不是孝的全部内容。中国孝文化除了强调“孝”,还强调“顺”。

中国古代的孝道,除了包括要赡养、孝顺父母,更提到了要用心赡养和对父母要心存敬畏之情,并能做到始终如一。对父母表现于外的和气、愉色、婉容,乃是发源于内心的对父母的深爱。孔子曾说,子女服侍父母,服劳、让食等是容易做到的,而最难的事对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颜色。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子女缺乏对父母的深爱,就无法经常保持愉悦之色。

在中国古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个体家庭乃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和社会的基本细胞。以尊父权为核心要求的传统孝道,对于维护个体家庭的安定,进而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曾起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但是,中国古代的孝文化不仅反映了人类的血亲关系,也反映了古代的宗法等级关系,温情中更带有残酷的一面。比如,无子则被视为不孝、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西方孝文化发展概况

西方文化常被认为由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印欧人起源并发展。西方文化巨著中的《圣经》是西方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源泉,认真研读《圣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方的孝文化。《圣经》中记载了基督徒所信奉的耶和华上帝曾给人类社会颁布了十条命令,要求必须谨守遵行。其中第五条就要求要孝敬父母。可见,西方文化中对孝也是相当重视的。但西方与中国也有些许差异,西方的养老模式主要是社会养老,而中国更多的是家庭养老。西方国家较早的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并且较为完善,老人们老有所依,晚年生活较有保障,几乎没有像中国这种类似“养儿防老”的说法。

在西方,“孝” 更多地体现在宗教文化中,而非子女对父母的行为之中。西方的孝文化大多时候体现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更多地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平等。子女不愿过多地依赖父母;父母也不愿过多地依赖子女,更不愿意承认自己上了年纪,需要照顾。西方的年龄是比较隐私的话题,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许多老年人即使年级大了,心态依然很年轻,他们对新鲜事物仍然抱有热情,喜欢旅行或冒险,并不像多数中国老人更倾向于守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

在西方文化观念里,父母更注重的是子女要尽可能的去实现自我和个人价值,这个和中国人的孝道有很大的区别,西方父母很少给子女买房买车,或帮子女照顾孩子等,所以西方与中国比较而言,就显得有些“人情淡薄”了。但西方国家的人们并不是不孝,西方为了感恩父母也有“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但并不像中国那样着重提起。西方先进的福利制度解决了人们对养老的顾虑,父母年迈后,大多依靠国家的福利保障制度来完成养老。西方的父母认为孩子长大后有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用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方面。与此同时,西方老人也较之中国老人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更加注重外在形象和健康管理。

三、中西方孝文化比较的意义

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习俗的差异。“孝文化”的发展对于个人乃至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家庭十分重视孝,认为子女要常伴父母左右,不要离家太远,不要等父母老去才后悔自己没有及时行孝。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流传至今,虽然有偏颇之处,但依然十分值得西方学习和借鉴。西方虽然家庭观念相比较中国而言较为淡薄,但他们家庭成员之间大多比较和睦。由于父母对子女的事情基本很少干预,由此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分歧。但是,西方人在情感表达方面并不如中国人,因此也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家庭关系出现裂痕。所以,中国父母可以多借鉴西方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模式,尽量放手,减少溺爱,给孩子比较宽松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想做的事;西方也可以借鉴中国的“孝文化”,父母加强与子女的沟通,让子女了解到他们是渴望和需要子女的陪伴和照顾的,如此一来,许多家庭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孝”实际上是一种助老行为,孝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合理性意义,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色彩。尊重老人,既是要尊重他们为子女、为社会做出过的贡献,尊重他们的价值以及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孝文化的良性发展是社会和谐融洽的基石,子女对父母的孝要基于双方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要基于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之上,更要基于爱的基础之上。中国社会正在蓬勃有力的发展,中国的“孝文化”也将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结语: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西方孝文化研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对比分析可见,其孝文化发展的核心均是善待长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孝文化既可以说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更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美德。文明不分国界,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中西方孝文化没有谁优谁劣,各有千秋,所以应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借鉴,以此为世界的发展进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锡勤 . 中国传统道德举要 [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9,(7).

[2] 陈洁君 . 孝文化作用的探讨 [J].科技信息杂志 ,2005,(11):47-48.

[3] 肖群忠 . 孝与中国文化 [M].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4] 曹广涛 . 中西孝文化比较研究[N].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3.

[5] 乔晓妍 . 中西方家庭德育之孝亲观 [D]. 西南政法大学 ,2013.

[6] 涂耀威 . 论语中“孝”的文化内涵 [J]. 孝感学院学报 ,2005,(5):5-8.

(北极光期刊)